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,又叫灯节。元宵观灯,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。灯彩,相传始于西汉,各地民间艺人利用竹、木、藤、麦稭等材料制成各色花灯,“张灯结彩”是这个节日的最大特色。这一天,伴着农历新年的第一个圆月,家家户户吃元宵,火树银花“闹”花灯的场景,是最和美的一幅生活画卷。
这是1981年元宵节福建泉州市街头,群众在花灯店前精心选购自己喜爱的花灯。
据历史学家介绍,正月十五元宵节源于汉代。道教以正月十五为上元,七月十五为中元,十月十五为下元,合称三元节。汉武帝崇拜“太一神”,上元昼夜燃灯,称元宵节,也叫元夕、元夜,泛称正月节。东汉时佛教传入,正月十五庙中众僧观佛舍利、燃灯,以示对佛的尊重。随着蜡烛和灯笼成为方便的移动光源,这些宗教仪轨流入民间后很快世俗化,元宵燃灯演变为群众性娱乐活动。
1981年元宵节前,上海举办了元宵“灯花展览”,各式灯彩使群众留连忘返。
时至今日,元宵灯会依然很兴旺。每年元宵节前后,举国上下,地不分南北,人不分老幼,城镇无论大小,乡村无论远近,都要张灯结彩,争放异彩。人们逛灯、赏灯、猜灯谜。各处庙会的宫灯、纱灯、鱼灯、龙灯、鸭子灯、楼船灯、走马灯、蒺藜灯,光彩夺目。静的、动的,令人目不暇接。
2004年元宵节前,江苏苏州市的两名小朋友提着刚刚购买的卡通造型的彩灯爱不释手。
2005年元宵节前,在浙江杭州武林广场灯会现场,一名小朋友骑在大人的肩上看花灯。